联系方式 |
微信公众号:上海高复
|
复读信息
|
|||||||||||
|
复读文章
|
||||||||||
|
万人投票说“难”!网友调侃全国高考作文题:曹雪芹看了直摇头!不慌,课代表为你解题!
|
|||
发表时间:2022-6-9 点击:538 | 返回 | ||
随着高考首日(7日)首门考试科目语文的考场铃打响,和往年一样,2022年高考各省市的语文作文题又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。
热议度持续飙高,“高考作文”的话题在第一时间登上了热搜榜首位,前十名热搜话题里与高考作文有关的就占了一半 根据@中国新闻周刊 发起的,一万名网友参与的投票“你认为哪道作文题最难?”,全国甲卷作文题的“从《红楼梦》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’中获得的启示”不负众望,以一骑绝尘的姿态(占比77%)稳坐第一宝座,被不少网友评为“连曹雪芹本尊看到都要蒙圈”的作文题。 该卷适用地区: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西藏、广西 灵魂段子手再度出没:“一题红楼梦,完了大学梦。” 也有很多人认为,这道题其实不似众人所想的那么难,题干第二段实际上已经将材料的重点概括出来了,即“或直接移用,或借鉴化用,或根据情境独创,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”。 考题回顾: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 《红楼梦》写到“大观园试才题对额”时有一个情节,为元妃(贾元春)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,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。有人主张从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“有亭翼然”一句中,取“翼然”二字;贾政认为“此亭压水而成”,题名“还须偏于水”,主张从“泻出于两峰之间”中拈出一个“泻”字,有人即附和题为“泻玉”;贾宝玉则觉得用“沁芳”更为新雅,贾政点头默许。“沁芳”二字,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,不落俗套;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,蕴藉含蓄,思虑周全。 以上材料中,众人给匾额题名,或直接移用,或借鉴化用,或根据情境独创,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。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,引发深入思考。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,写一篇文章。 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 课代表解题
这是一道“增热度”的题目。《红楼梦》作为唯一入选高中教材整本书阅读的小说,对它的关注方兴未艾,出现在考高作文题中,无疑是为“红楼热”更添了一把火。
从命题形式来说,这就是习见的材料作文,所不同的是,题目所选材料出自《红楼梦》,而且是《红楼梦》中的一个情节。因为《红楼梦》是高中教材整本书阅读的书目,所以格外引人注目。
其实,高考命题用文学作品做材料并不罕见,2003年全国卷用的就是《韩非子》里的寓言;2004年湖北高考,用的是刘禹锡《昏镜词》的小序;同年,广东高考题用的是《郁离子》里的一个故事;2008年湖南高考,用的是韩愈的诗句;2011年江西高考,用的是“孟子三乐”。我们并不担心考生之前有没有读过这些作品。
这次给出材料的特点是:不仅给了情节(至“贾政点头默许”),还给了对情节中内容的评价(从“‘沁芳’二字”至“思虑周全”)和分析(从“众人给匾额题名”至“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”)。材料给得多而细,好处是考生理解起来不太有难度,用材料的方向也指得很明确。当然,同时也就可能束缚了考生,尤其是对“沁芳”的评价,为命题者一家之断语,放在题干中利弊孰多,尚可探讨。
总体而言,这还是材料作文,虽然涉及《红楼梦》中的情节,却不是对阅读《红楼梦》的考查。《红楼梦》作为高中语文教材指定的书目,学生应该读过。但对于这个情节的记忆以及理解,与能否写好这篇作文并没有必然联系。如果说,《红楼梦》读得熟一点,透一点,可能会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更得心应手一点的话,那么,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命题者以此作为作文材料的初衷之一吧。就像前些年上海高考题用了音乐的材料,有人就担心不懂音乐的人吃亏一样,这恐怕是过虑了。
|
|||
|
|||